面向未来,活在当下! 收藏夹
我的
首页 > 历史 > 基础知识 >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时间〗1898年(19世纪末)
〖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光绪帝、慈禧太后、袁世凯
〖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1)《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2.经济和阶级基础: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3.思想基础:
(1)早期维新思想
①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②主张: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兴办学校,学习西学。
③评价: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只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改革主张,没能形成完整理论体系,也未付诸行动
(2)康有为的变法思想
①主张:在《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等代表作中系统阐发了变法理论。将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神圣的古文经斥为伪经,动摇封建统治者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将孔子塑造为主张变革的先师,利用孔子的权威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积极宣传变法。
②特点: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借用孔子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
③作用:影响了梁启超等人,奠定了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3)梁启超的变法主张
1896年8月,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抨击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其主张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4)谭嗣同的主张
1897年初,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5)严复的主张
在西学热潮中贡献最大,译介西方社会科学和政治理论名著,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在《天演论》中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来宣传“优胜劣汰”“世道必进”的社会进化理论,呼吁救国图存,自强保种,推动维新变法。
4.政治基础:光绪皇帝的支持
5.各种准备工作(康梁的努力、办学校培养骨干、舆论宣传动员、组织准备——既是背景也是过程)
〖过程〗
1.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当时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地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历史上把这次活动称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学会、报纸、学堂的兴办
(1)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1896年8月,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2)学会: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
(3)学堂:1897年,陈宝箴创办了时务学堂。
作用: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的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3.维新变法形势的高涨
(1)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康有为上书光绪帝,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2)保国会的成立
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4.1898年6月,光绪帝发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正式开始,戊戌变法进入高潮。
5.百日维新的失败
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随着变法的不断深入,新旧势力的冲突日益尖锐。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他新政措施全部被取消。“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文献〗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天演论》、《仁学》、《应诏统筹全局折》、《定国是诏》
〖措施〗
(1)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办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3)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将各省大小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校,京师设立大学堂;派人赴日本留学。
(4)军事:裁汰绿营,用西法精练陆军。
〖特点〗
⒈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⒉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⒊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⒋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⒌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⒍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传播。
⒎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置失当。
〖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封建顽固守旧派和维新派的力量对比悬殊。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因而,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而中国封建统治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清朝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机制,掌握实权的慈禧有政治手腕,有雄厚的统治基础,所以,相比较而言,封建势力十分强大。
2.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和政治斗争经验,只是寄希望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树敌太多;康有为维新变法理论有偏激武断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3.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4.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具体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
5.国际环境更加恶劣: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侵略中国。
〖评价〗
1.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性。
2.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变法首要目的在救亡图存,激发民众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4.失败的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收藏知识
收藏知识
相关知识
    无相关信息
发表笔记 共有条笔记
验证码:
学习笔记(共有 0 条)
开心教练从2004年开始自费开设这个网站. 为了可以持续免费提供这些内容, 并且没有广告干扰,请大家随意打赏,谢谢!,
(微信中可直接长按微信打赏二维码。)
微信 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