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大纲
考试内容:
向量。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平移。
考试要求: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和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二、高考要览
考试内容 |
能力层次 |
高考要求 |
考题年份分值 |
向量、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 |
了解 |
有共线向量,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
全国Ⅰ.4 |
全国I9.5 |
|
|
|
全国Ⅱ.5 |
|
|
|
|
全国Ⅲ.4 |
|
|
|
|
山东.5 |
山东5.5 |
|
|
|
山东.12 |
|
|
|
|
江苏.4 |
|
|
|
|
湖北.4 |
|
|
|
|
广东.4 |
广东4.5 |
|
|
|
|
上海3.5 |
|
|
安徽春.5 |
|
安徽14.4 |
|
|
|
|
辽宁6.5 |
|
|
|
|
北京11.4 |
|
|
|
|
湖南15.4 |
|
|
浙江.5 |
|
|
|
|
上海.4 |
|
|
|
|
|
理解 |
向量,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平面向量的坐标 |
掌握 |
向量的几何表示,实数与向量的积,向量加法与减法,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
数量积 |
了解 |
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等问题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
北京.5 |
北京2.5 |
|
|
江苏.5 |
|
江苏6.5 |
|
|
湖北.5 |
|
湖北1.5 |
|
|
湖南.5 |
|
湖南5.5 |
|
|
|
|
四川7.5 |
|
|
|
|
陕西9.5 |
|
|
福建.5 |
福建.5 |
福建11.5 |
|
|
重庆.5 |
|
重庆7.5 |
|
|
|
|
辽宁12.5 |
|
|
|
浙江.5 |
浙江13.4 |
|
|
天津.5 |
|
天津12.4 |
|
|
|
|
辽宁20.14 |
|
|
|
江西.5 |
|
|
|
全国Ⅰ.5 |
|
|
|
|
全国Ⅱ.5 |
|
|
|
|
广东.5 |
|
|
|
|
上海春.5 |
|
|
|
|
|
理解 |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向量垂直的条件 |
距离公式定比分点 |
掌握
灵活运用 |
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平移公式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
|
福建12.5 |
|
|
|
|
湖北16.12 |
|
|
|
|
湖南16.12 |
|
|
|
全国Ⅱ.5 |
|
|
|
|
辽宁.5 |
|
|
|
|
重庆.5 |
|
|
|
|
正余弦定理
|
掌握 |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
|
全国Ⅱ6.5 |
|
|
|
|
山东4.5 |
|
|
|
|
安徽11.5 |
|
|
|
|
全国Ⅱ14.4 |
|
|
北京春.12 |
|
北京12.4 |
|
|
北京.12 |
|
|
|
|
|
|
江苏11.4 |
|
|
|
|
江西19.12 |
|
|
|
天津.12 |
天津17.12 |
|
|
|
天津.4 |
|
|
|
|
辽宁.5 |
|
|
|
全国Ⅲ.5 |
全国Ⅲ.12 |
|
|
|
|
湖北.12 |
|
|
|
上海春.4 |
|
|
|
|
浙江.12 |
|
|
|
|
|
三、命题趋势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几年本章考查呈现以下特点:
1、题型和题量:选择题(或填空题)+解答题,保持1小1大两题,分值在16`~`17分,较多的情况是2小1大
(一选择一填空,解答题中一部分)或1小2大(选择或填空,解答题中,三角函数与解析几何均以向量为背景或叙述形式).解答题多与三角、解析几何(少数与不等式、数列)综合,客观题主要与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直线及圆结合.
2、知识点考查:考查重点集中于向量的共线、垂直、数量积运算,重点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解三角形等知识.向量的思想方法及工具性是体现较多的考查方式,平移公式及定比分点汁算往往是具体解答的一个步骤,虽然可归结为此知识点的考题不多,但计算却往往必不可少,数量积的计算问题也较多,而且为每年向量必考考点.
3、难度与创新:向量是新教材新增内存.自2000年两省一市(山西、江西、天津)开始,连同上海市独立命题.对于向量的考查,难度均属中、下档次,但由于支持课程改革的缘故,近几年向量考试从2003年新课程开始,难度有所增加,且与直线的方向向量、法向量、单位向量、射影、向最运算的几何意义综合命制了许多创新试题.如2003年新课程卷第4题,单位向量加法运算(内心),第21题方向向量与圆锥曲线综合,使向量考查出现新颖命题形式同时,难度也陡然上升.2004年全国卷Ⅱ第9题向量的射影,第21题两小问均以向量给出.2004年天津卷第22题3小问有两小问也以向量为背景叙述.2004年辽宁卷第19题围绕向量加法的几何意义命题与轨迹结合.2004年福建卷更是开创了向量与三角综合之先河.2004年湖北卷第16题则将实际问题引用向量、导数等知识求解,19题更是将平面向量的考查推向新高,2004年湖南卷T21将圆、直线、抛物线统一于向量这一现代化工具之下,更是考题中的精品.2004年浙江T14对数量积、解三角形等考查令人耳目一新.上述考题新颖别致又不失其考查全面,考查考生能力的同时,难度与2003年相比略有下降,或许是各地注意了对向量的研究的结果.相比而言,2005年向最的考题中,总体难度再度下调.仅出现了上海卷第22题、全国卷Ⅱ第10题、山东卷第1
7题、江苏卷第18题等少数有特色的试题,其余试题大多回归其本身,2006年向量的考题中,总体难度与2005年相比保持稳定,重点仍保留在向量的运算上.
四、复习建议
向量是一个有“形”的几何量,在研究向量的有关问题时,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判断求解.但其运算的代数特征也使其具备了解析几何的基本特征:几何问题代数化研究.因而,对新增知识点在近几年的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正逐年增加,应抓住向量的最基本知识(概念、运算、数量积、平移)、基本原理(共线、共面、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基本方法(将几何图形中的有关向量用一组基底表示),用数量积解决有关问题.复习中,力争做到:
1、明确向量考试的形式、地位.
向量的考查难度不大(最多到中等难度),以基本题为主.
自2000年至今的命题体现了三个层次:
一层次:主要考查平面向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以及基本运算技能.要求掌握和、差、数乘和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法则,理解其直观的几何意义.(2000年考题)
二层次:考查向量的坐标表示、向量的线性运算.(2001年考题)
三层次:和其他数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如曲线、数列、三角、不等式等.考查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将几何知识和代数知识有机结合在—起,为多角度展开解题思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由浅入深,入手易,满分难,注重逻辑推理.(2002~2006年考题)
2.依据最新命题立意的发展变化,宜采取以下复习对策:
(1)在复习中要把知识点、训练目标有机结合,重点掌握有关概念、性质、运算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
(2)明确向量具有“数”与“形”双重身份,能够把向量的有关非坐标公式与坐标进行有机结合,并能进行“数”与“形”的相互转化;
(3)在复习中要注意分层复习.既要复习基本慨念、基本运算,又要能把向量与其他知识,如曲线、数列、函数、三角等进行横向联系,以体现向量的工具性.另外,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与三角函数恒等变形的综合应用,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的全国高考试题加大了对以三角形为背景,以三角形等变形公式、向量等为工具的小型综合题的训练.
鉴于高考题对该部分要求并不特别高.因此,对(2)(3)要有个尺度,不可挖得过深,搞得过难,宜适
可而止.解三角形问题,做到明确解答思路即可,具体的有一解、二解问题无需记忆.
五、思想与方法综览
1、数形结合思想
[案例]`Dleta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_B=90°`,D是BC边的中点,`BE_|_AD`,延长BE交AC于F,连接DF,
求证:`/_ADB=/_FDC`.
分析: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利用向量平行和垂直的条件及向量的数量积,转化为证明两向量的夹角相等.
解: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2,0),C(0,2)`,则`D(0,1)`,于是`vec(AD)=(-2,1),vec(AC)=(-2,2)`
设`F(x,y)`,由`vec(BF)_|_vec(AD)`
得`vec(BF)•vec(AD)=0`
即`(x,y)•(-2,1)=0
`:.-2x+y=0` ①
又`F`点在`AC`上,则`vec(FC)"//"vec(AC)`,而`vec(FC)=(-x,2-y)`,因此`2(-x)-(-2)(2-y)=0`
即`x+y=2` ②
由①、②式解得`x=2/3,y=4/3`
`:.F(2/3,4/3),vec(DF)=(2/3,1/3),vec(DC)=(0,1),vec(DF)•vec(DC)=1/3`
又`vec(DF)•vec(DC)=|vec(DF)||vec(DC)|cos
theta=sqrt(5)/5`
又`cos/_ADB=|vec(BD)|/|vec(AD)|=1/sqrt(5)=sqrt(5)/5`
`:.cos/_ADB=cos/_FDC`,故`/_ADB=/_FDC`
点评:由于向量同时具备数、形的特点,能够顺利完成实现形、数的相互转化,因此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常常能够化严格的逻辑推理为简单的计算,特别是在触及线段的平行或垂直问题时,向量便更有用武之地了.
2、分类讨论思想
[案例]在`DletaABC`中,`vec(AB)=(2,3),vec(AC)=(1,k)`,且`DletaABC`的一个内角为直角,求`k`的值.
分析:三角形一内角为直角,不能确定谁为直角,需分三种情况讨论,求解过程中,要弄清直角应为哪两个向量的夹角,然后再求这两向量的坐标.
解:(1)当`/_A=90°`时,
`.:vec(AB)•vec(AC)=0`
`:.2 xx 1+3k=0`
`:.k=-2/3`
(2)当`/_B=90°`时,`vec(BC)=vec(AC)-vec(AB)=(1-2,k-3)=(-1,k-3)
`.:vec(AB)•vec(BC)=0`
`:.2 xx (-1)+3 xx (k-3)=0`
`:.k=11/3`
(3)当`/_C=90°`时
`.:vec(AC)•vec(BC)=0`
`:.-1+k(k-3)=0,k^2-3k-1=0`
`:.k=(3+-sqrt(13))/2`
综上,`k`的取值为`-2/3`或`11/3`或`(3+-sqrt(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