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活在当下! 收藏夹
我的
首页 > 历史 > 基础知识 >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垦荒和玉米运动

垦荒和玉米运动
〖类型〗
运动类
〖时间〗
1954年-1962年
〖地点〗
萨克斯坦  西伯利亚  乌拉尔  伏尔加河流域  北高加索地区
〖主体〗
苏联
〖背景〗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政府为解决长期以来的粮食缺乏问题,开展了大规模垦荒种玉米的活动。
〖过程〗
从 1954-1962年,苏联先后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区共垦荒4200万公顷,种植玉米在最高年份达3700万公顷。苏联粮食总产量虽然从1954年的8560万吨猛增至1958年的13470万吨,但由于缺乏周密的计划和科学方法,不尊重自然规律,不加分析地废除草田轮作制,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新垦区风蚀严重,沙暴频繁。1962年,苏联有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同时,由于采取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不考虑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长期种植高耗地力的玉米作物,又不及时追肥,水利设施亦未同步进行,导致垦荒区地力耗尽,粮食减产,垦荒运动被迫停止。这种不尊重自然规律,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效果,盲目掠夺土地资源的做法,最终招致了大自然的惩罚。
〖评价〗
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饲料,而且由于玉米的种植挤掉了其他作物,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而以玉米秸秆作青贮饲料,比苏联传统的青贮饲料三叶草、牧场草等成本高出两倍多。“玉米热”因此冷却下来。到了20世纪60年代,玉米热成了赫鲁晓夫的笑柄,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古古鲁沙”,即俄文“玉米棒子”。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收藏知识
收藏知识
相关知识
    无相关信息
发表笔记 共有条笔记
验证码:
学习笔记(共有 0 条)
开心教练从2004年开始自费开设这个网站. 为了可以持续免费提供这些内容, 并且没有广告干扰,请大家随意打赏,谢谢!,
(微信中可直接长按微信打赏二维码。)
微信 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