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活在当下! 收藏夹
我的
首页 > 化学 > 基础知识 > 物质结构与性质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必修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必修1)
1、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实心球模型)

19世纪初(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它们在化学反应中保持本性不变
2、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葡萄干布丁模型)

20世纪初(1903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并用实验方法测出电子的质量不及氢原子质量的千分之一(进一步确定为氢原子质量的1/1836)。
3、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行星绕太阳模型)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提出了带核的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位于原子中心,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空间做高速运动,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一样
4、玻尔原子结构模型(分层模型)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研究氢原子光谱时,引入了量子论观点,提出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核外,电子在一系列稳定的轨道上运动,每个轨道都具有一个确定的能量值;核外电子在这些稳定的轨道上运动时,既不放出能量,也不吸收能量。
5、电子云模型(现代量子力学原子结构模型)

电子云是1926年奥地利学者薛定谔在德布罗伊关系式的基础上,对电子的运动做了适当的数学处理,提出了二阶偏微分的的著名的薛定谔方程式。这个方程式的解,如果用三维坐标以图形表示的话,就是电子云。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收藏知识
收藏知识
相关知识
    无相关信息
发表笔记 共有条笔记
验证码:
学习笔记(共有 0 条)
开心教练从2004年开始自费开设这个网站. 为了可以持续免费提供这些内容, 并且没有广告干扰,请大家随意打赏,谢谢!,
(微信中可直接长按微信打赏二维码。)
微信 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