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数列
 §3.2 数列的综合应用

考纲展示 专题结构 命题特点 考点案例 考能训练 方法感悟
    一、考纲展示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专题结构
   
    命题特点
    数列是高中代数的主要内容,又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因而它在高考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约占全卷的10%~15%.试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纯数列知识的基本题,多采用选择或填空题型出现;另一类是中等以上难度的综合题,有时作为压轴题出现.
    考点案例
    (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在体验中反思感悟,力求独立,力求提高)

    1、(2005年高考浙江卷)设点`A_n(x_n,0)`、`P_n(x_n,2^(n-1))`和抛物线`C_n:y=x^2+a_nx+b_n(n∈N^**)`,其中`a_n=-2-4n-1/(2^n-1)`,`x_n`由以下方法得到:`x_1=1`,点`P_2(x_2,2)`在抛物线`C_1:y=x^2+a_1x+b_1`上,点`A_1(x_1,0)`到`P_2`的距离是`A_1`到`C_1`上点的最短距离,…,点`P_(n+1)(x_(n+1),,2^n)`在抛物线`C_n:y=x^2+a_nx+b_n`,点`A_n(x_n,O)`到`P_(n+1)`的距离是`A_n`到`C_n`上点的最短距离.
    (1)求`x_2`及`C_1`的方程;
    (2)证明`{x_n}`是等差数列.

    提示 示范  

    2、(2005年高考山东卷)已知数列`{a_n}`的首项`a_1=5`,前`n`项和为`S_n`,且`S_(n+1)=2S_n+n+5(n∈N^**)`.
    (1)证明数列`{a_n+1}`是等比数列;
    (2)令`f(x)=a_1x+a_2x^2+…+a_nx^n`,求函数`f(x)`在点`x=1`处的导数`f'(x)`,并比较`2f'(1)`与`23n^2-13n`的大小 .
    提示 示范  

    3、(2006湖北高考文20)设数列`{a_n}`的前`n`项和为`S_n`,点`(n,S_n/n)(n∈N^**)`均在函数`y=3z-2`的图象上.
    (1)求数列`{a_n}`的通项公式;
    (2)设`b_n=3/(a_na_(n+1))`是数列`{b_n}`的前`n`项和,求使得`T_n<m/20`对所有`n∈N^**`都成立的最小正整数`m`.
    提示 示范  

    4、(2005上海高考理20)假设某市2004年新建住房400万平方米,其中有250万平方米是低价房,预计在今后的若干年内,该市每年新建住房面积平均比上一年增长8%,另外,每年新建住房中,中低价房的面积均比上一年增加50万平方米,那么,到哪一年底
    (1)该市历年所建中低价房的累计面积(以2004年为累计的第一年)将首次不少于4750万平方米?
    (2)当年建造的低价房的面积占该年建造住房面积的比例首次大于85%?
    提示 示范  

    5、(2006上海高考理21)已知有穷数列`{a_n}`共有`2k`是项`(整数k≥2)`,首项`a_1=2`,设该数列的前`n`项和为`S_n`,且`a_(n+1)=(a-1)S_n+2(n=1,2…,2k-1)`,其中常数`a>1`.
    (1)求证:数列`{a_n}`是等比数列;
    (2)若`a=2^(2/(2k-1))`,数列`{b_n}`满足`b_n=1/nlog_2(a_1a_2…a_n)(n=1,2,…,2k)`,求数列`{b_n}`的通项公式;
    (3)若(2)中的数列`{b_n}`满足不等式
     `|b_1-3/2|+|b_2-3/2|+…+|b_(2k-1)-3/2|+|b_(2k)-3/2|≤4`,求`k`的值.
    提示 示范  

    考能训练(1)
    考能训练(2)

 
    方法感悟
    1.用数学归纳法证题时,第一步验证`n=n_0`时,`n_0`不一定是1,但必不可少,它是整个证题过程的基础;第二步证明必须用到归纳假设,且注意灵活运用,还要弄清`n=k`到`n=k+1`时命题的变化.
    2.从若干特殊事例出发,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猜想出一般结论,然后借助于数学归纳法予以论证.这一思维方法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非常重要.
    3.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步骤
    (1)认真审题,准确理解题意,达到如下要求:明确问题属于哪类应用问题;弄清题目中的主要已知事项;明确所求的结论是什么.
    (2)抓住数量关系,联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恰当引入参数变量或适当建立坐标系,将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将数量关系用数学式子表达.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将已知与所求联系起来,据题意列出满足题意的数学关系式(如函数关系、方或不等式).
    4.建立数列模型时,应明确是等差数列模型还是等比数列模型,还是递推数列模型?是求`a_n`还是`S_n`?`n`是多少?
 

返回

本课件完全公益,使用过程中有任何问题,或想参与新课件制作,请加开心教练QQ:29443574